中国生物制药2023年业绩报告:国内企业核心净利润保持高增速
中国生物制药(HK.01177)3月28日召开2023年度业绩报告会。业绩期内,公司实现收入及核心净利润稳定增长,全年营收262亿(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0.7%,经调整后归母净利润25.9亿,同比增长1.5%。在持续经营业务中,国内企业的利润增长十分亮眼,核心归母净利润达到了13.3%的高增速。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表示,预计2024年将有多个新产品获批上市,成为产品周期大年,全年收入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2022年,中国生物制药制定了“组织整合、全面创新、国际化、数字化”四大战略,通过梳理调整组织架构,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中国生物制药首席执行长谢承润表示,过去5年公司管理销售费用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同时国内企业的核心归母净利润增速已经连续2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展现出中国生物制药核心业务依旧表现强劲、增长稳健。未来,公司将通过深入聚焦核心子公司的运营,逐步提升运营效率,争取实现盈利能力稳步上升。他同时透露,截止2023年底,公司流动资金充裕,现金储备达到211亿元人民币,同时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分红派息,派息率持续高于30%,累计派息已超越120亿港币。
在分析国内企业增长亮点时,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指出,创新产品是公司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2023年,公司创新产品收入达到98.9亿元,同比增加13.3%;6个创新产品于年内获批,创新产品数量由2015年的2个,快速攀升至2023年末的11个;创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也从2015年的11%,迅速提升至2023年的38%,展现出公司全面创新的战略成果。
展望2024年业绩,谢其润表示,公司已迎来创新转型的收获期,今年预计有多个创新产品获批上市,成为产品周期大年。在国内企业经营业务上,一方面,公司去年上市了贝伐珠、利妥昔、曲妥珠、八因子4款生物类似药,上市后迅速放量,成为重要增长品种,预测增长趋势仍将延续。另一方面,公司的PD-L1即将在今年获批,安罗替尼将迎来第一个一线适应症(一线小细胞肺癌),随着安罗替尼联用适应症的逐步拓展,有望重新加速增长,开拓第二增长曲线。
在海外经营业务上,谢其润透露,在6月的ASCO上,公司多款创新药已投稿,其中,FS222(CD137/PD-L1双抗)即将公布1期临床结果,有望带来极为亮眼的数据。尽管当前生物医药长期资金市场仍在回暖阶段,但谢其润认为,中国的医药行业的发展存在关键契机,行业发展更为高质量,药企的国际竞争力慢慢地加强。特别是国家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创新药更是首次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她相信,医疗行业已利空出尽,即将触底反弹。
谢其润表示,2024年或将是中国生物制药加速发展的一个拐点,收入增长有望重新恢复快速地增长。未来,公司将继续专注创新,深耕四大治疗领域,加快全球化布局,目标在未来10年内,成为全世界TOP30的药企,用“健康科技,温暖更多生命”。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 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餐余废油。
通过长期以来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的大规模化石挖掘,团队于2019年新发现了一类大型的海绵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针对粮食生产,习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该平台此次搭载了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毫牛级氪工质霍尔电推载荷,该电推载荷将用于在轨拖车原理验证。纳星三号A星、B星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2颗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将开展对地遥感成像、对地光学信标导航验证。
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研究之后发现,辣椒中辣味成分大多数来自——辣椒碱,可激活胃内抗氧化系统,预防酒精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很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
屠格森与尹文英,又“吵架”了!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您知道,屠格森先生,不是一天两天,您也承认华蚖是很特别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我的意见。”
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在嫦娥六号“挖土”的每一步,都有“关节肌肉”和“神经末梢”——航天电机的助力。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本次任务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设计的钻采和表采相结合的“挖土”模式,以及为嫦娥六号装备的“挖土神器”,包括钻取采样装置、
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麦、稻、黍、稷等,这些作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状物称为“芒”;“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芒种是谷物生长的黄金期,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夏收、夏种、夏管交叉,简称为“三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慢慢地开展相关研究。
搭建广聚英才、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的平台,助力北京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正在推进南岸区重大慢性病防治中心试点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