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干榨净”循环再利用 废水巧变绿色发展“活水”
(记者 武蕾通讯员 张津著 陆晓杰 刘畅)怀抱洪泽湖、骆马湖“两盆清水”,坐拥京杭大运河、古黄河“两大河流”,宿迁是全国唯一具有“两湖两河”特定地理标识的地级市。然而,因水而闻名的宿迁,还是一个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中等水准的四分之一。
在奋楫争先的新征程上,护好河湖水,补上水“短板”,无疑是宿迁各地都必须答好的一道发展考题。
面对一直增长的用水需求,越发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苛的政策压力,作为宿迁中心城市的主城区,今年宿城区通过在再生水利用上巧做“文章”,率先在全市建成“废水预处理——污水处理厂再处理——生态湿地再净化——企业循环再利用”的再生水利用闭环模式,不仅实现了相关工业园废水零排放,更实现了再生水对工业耗水大户地表水的用水替代,探索出了一条节水、治污、减排相互促进的有效路径,为宿迁快速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再生水,被称为城市“第二水源”,是指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要求,满足某种使用功能,可以安全、有益使用的水,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地可用的优势。
“企业用多少再生水,就节约了多少大运河水的量。”4月8日,在江苏佩捷纺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恒力(宿迁)产业园总经理助理郭建洋介绍说,佩捷纺织生产超仿真功能性面料,用水量大,过去是“吃水大户”,而今生产用水皆由排出的废水“再生”而来,再也用不着取大运河水,变成了“节水大户”。
作为宿城区千百亿级产业的龙头工程、打造全市千亿级产业的重特大项目,恒力(宿迁)产业园打造从一根丝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由佩捷纺织、恒力新材料、恒佳热能等三个项目组成。当前佩捷纺织一期项目全面达产,待年产10亿米功能性面料的三期项目全部投产后,生产废水产生量达到1500万吨/年。
废水变“活水”,污水处理系统肩负着重任。郭建洋说,园区内公司制作废水先进入厂区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尾水全部排入港区的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进行再处理,处理达到地表水环境品质衡量准则IV类标准,回用于企业生产。
走进运河宿迁港污水处理厂,废水由浊变清的过程,肉眼可见。“从进水的水质、水量,到处理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控制,再到最后排水的水体质量情况,都是智能化实时监测,各项数据符合规定标准才会排放。”在中控室,该污水处理厂副厂长张雨说,来水经过格栅、混合调节、沉淀、加药、滤池等七道工序后,变得干净清澈,同时水中降解的污泥,被运送到发电厂焚烧,进行二次利用,实际做到把废水“吃干榨净”。
“自今年1月污水处理厂一期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以来,一直高效运转,已处理水量118万吨。”张雨和记者说,目前一期解决能力为3万吨/天,总设计污水处理能力9万吨/天,能够充分满足企业需求。
与传统“采—用—排”模式,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直接入河、入湖不同,在恒力(宿迁)产业园污水处理流程中,多了一道“生物”程序——湿地公园。
深入恒力(宿迁)产业园与京杭运河大堤之间的运河宿迁港湿地公园,空气清新、水面澄净。水草丰茂、群鸟集翔的生态之美,环绕四周的湿地步道,不仅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更为尾水生态化处理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了典型示范。
据了解,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493亩,尾水总规模12万立方米/天,采用“曝气生态塘+浅水表流湿地+新型多介质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后全部回用,用于恒力(宿迁)产业园工业用水和热电厂循环冷却水,推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更为振奋的是,通过建设生态湿地复合净化系统,可实现恢复湿生植物不少于5种、水生植物不少于20种、陆生植物不少于25种,湿地底栖动物、鱼类等不少于5种,能够明显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有效改善区域微环境,保护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等水生态安全。
“变废为宝”,污水变清流。经过系列路径,滚滚废水在抵达这座“宝藏”湿地公园后,变身为助力绿色发展的生态活水,流淌出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再生水利用“宿城智慧”。
“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近四年宿城区工业用水量增长3倍。水资源已成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倒逼我们探索新路径,并不断还以生态自然的底色。再生水利用,是落实国家提出的污水资源化利用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能够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宿城区水利局局长孟庆勇表示,接下来,将不断放大再生水利用成效,进一步改善宿城区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市蹚出一条再生水利用的高水平发展新路子。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宿迁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用好再生水这个城市“第二水源”,为城市发展“解渴”,宿城区建成的再生水利用闭环模式,为全市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污水资源化,水资源循环利用,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容”,再生水利用已成为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有理由相信,正在快速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的宿迁,一定会形成更多先进适用成熟的再生水利用配置模式,为生态宿迁打造一张再生水利用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