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强化科学技术创新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9月3日,由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主办的第46届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会议闭幕。这一顶级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西部地区举行,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学者在线参会。
作为一所建校以来就肩负着振兴民族电子信息产业使命的高校,电子科大将发挥自身电子信息特色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举措归纳为“打底子、卡脖子、结对子”。
9月13日,第三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从千余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电子科大教授吕琳媛荣获“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
在电子科大,一大批像吕林媛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固本拓新、奋勇争先,推动学校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
2020年6月,该校研究成果作为当期封面论文发表于《自然》。该成果通过去耦合机制将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结构尺度,解决了超疏水表面机械稳定性不足的关键问题。
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量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前沿交叉领域积极谋划,在高温超导中首次发现量子金属态,为国际上争论30多年的量子金属态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该成果发表在2019年11月的《科学》上,并入选当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过去五年,电子科大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构建理科支撑工科共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工科支撑理科特色发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电子科大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8项,较“十二五”增长17.3%;立项经费8.1亿元,同比增长62%,资助项目覆盖所有学部;连续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
在电子科大的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神经电生理研究。意念控物、脑机接口……这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都是研究院的研究范畴,这里还诞生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孪生脑模型平台。
面向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太赫兹、大数据及云计算、脑科学等领域,电子科大正在加速布局,在拓展人类认识自然边界的过程中贡献智慧。
进入9月,位于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的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实验室正加紧建设,首期10万平方米载体计划2022年12月全面建成投用。
电子科大科技委主任杨建宇说,实验室要抢占战略制高点,为我国引领全球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最终建成全球顶尖实验室和不可或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身为新中国第一所无线年来,电子科大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不断前行。2019年,该校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长期坚持的“四大战略”之一。筹建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实验室正是该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具体举措之一。
过去五年,学校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共牵头获得140项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其中10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首次实现国家奖一等奖的突破。
“网络环境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了我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从单项技术突破到自动化、体系化的跨越发展,全自主可控高磁导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并实现产业化,SAR成像技术破解了雷达领域国际难题……电子科大人始终牢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电子科大制定工作台账,从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力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并紧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核心材料与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凝练形成了十大重点任务。
“我们要营造潜心研究、相互欣赏、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氛围,推进学校科技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攻克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电子科大党委书记王亚非表示。
近日,电子科大教授程洪带领团队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再次完成智能化升级,将搭载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控患者的训练状态,收集的数据将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康复方案。
从最初的实验者到如今的设备测试员,因意外双下肢丧失行动能力的林寒已经能够在外骨骼机器人帮助下较为熟练地行走。
近年来,电子科大努力把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延伸到各行各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6月19日,电子科大与海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共建电子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电子信息领域国家级科研集群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过去五年,学校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布局建设深圳高等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构建校地深度融合的产学研体系。学校还深化与华为、腾讯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探索技术合作、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校企合作新机制。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也活跃着电子科大科技工作人员的身影。今年8月,该校向贵州岑巩县捐赠森林火灾风险普查与预警监测大数据平台。这套系统实现了森林火灾发生前3~6天的风险预警、林火燃烧时每隔10分钟近实时火点监测和林火燃烧后损失精准评估。
电子科大校长曾勇说:“学校将积极发挥在电子信息领域学科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学技术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团队首次获得家蚕W染色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揭示了鳞翅目昆虫W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代方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在基因组与进化生物学领域具备极其重大理论意义,在家蚕等鳞翅目昆虫的性别调控的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并为家蚕分子育种带来新的前景。
前不久,四川泸州市叙永县一位居民因重病住院治疗,经医保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14万元。在医疗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常规数据推送过程中,该支付信息触发了自动预警。
中国海油23日公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中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
本次建成的智慧工厂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油气行业首个完井工具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整装基地,投产后将用于“海弘”完井工具的智能化生产。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朝晖认为,AI将重建行业分工协同体系,重构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点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6月14日,“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创新大会暨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活动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东数西算”芜湖集群正式上线
2013年到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
- 上一篇: 电子科技大学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
- 下一篇: 六大券商周五看好的六大板块